野蜂生態

(認識野蜂生態)

  台灣養蜂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約250年前),起初以捕捉棲息在石縫、樹穴營巢的野生蜜蜂來飼養, 東方蜂俗稱"台灣蜂"或"中國蜂"或稱"土蜂仔(野蜂)",都飼養在非常簡單的蜂箱或容器中,至1910年引進歐洲種的"義大利蜂",在南部地區以改良的巢箱及活框飼養,才開啟了台灣的養蜂事業。
        蜜蜂是社會性昆蟲,經長期的進化,一隻蜜蜂離開了蜂群就無法生存,一個蜂群又可稱為"蜜蜂王國",是由一隻蜂王、幾萬隻工蜂和數百隻雄蜂所組成,各群間有嚴格群體界限,在自然狀態下,工蜂具有排斥他群工蜂和蜂王特性,蜂王之間也互不相處。
(一) 蜂王
        蜂王是蜂群中唯一生殖器官發育完全的雌性蜂,身體比工蜂長1/3~1/4,重量比工蜂多1倍以上,主要職能為產卵,是一群之母,平均一天可產卵1500~2000粒以上,可分為二種:一種為產於工蜂房和王台內,發育成為工蜂和蜂王的受精卵(2N),另一種為產於雄蜂房內,發育成雄蜂的未受精卵,產卵量多寡除本身遺傳能力外,也受群勢、季節、外界粉蜜源充足與否有間接影響。
(二)工蜂
        工蜂是蜂群中數量最多,群勢強盛時可達2~3萬隻以上,身體比蜂王和雄蜂都小,是生殖器官發育不完全的雌性蜂,在自然情況下,無法產卵,當蜂群失王太久,其卵巢也能發育而產未受精卵,稱為工蜂產卵,其特徵為一個巢房同時有多個卵,排列混亂。工蜂擔負巢內外各項工作,一般出房3天以內,只做清巢和保溫工作,4日齡以後調製蜂糧飼餵大幼蟲,6~12日齡以後咽下腺已發育,開始分泌蜂王漿,飼餵蜂王和小幼蟲,12~18日齡能認巢飛翔、泌蜡築巢,通稱為內勤蜂,20日齡以後採集花蜜、花粉、水分、蜂膠等外勤工作,又稱為外勤蜂,老蜂由於外表絨毛脫落失去採粉能力,負責巢門守衛及採水工作直至老死。工蜂按日齡分工並非固定不變,常視實際需要加以調整,如內勤育幼工作減少,而外界粉蜜充足時,多餘的內勤蜂將提早飛出參與採集工作,又如內勤蜂減少時,外勤蜂也會參與內勤工作。
(三)雄蜂
        雄蜂是由未受精卵發育而來,個體粗壯,複眼大而發達,無螫針,不從事採集工作,無群界,主要職能為與蜂王配種,雄蜂出房後7天才能飛翔,12~15天性成熟,可飛出與處女蜂王在空中交尾,交尾後即死亡,雄蜂的存在與否是由蜂群的需要來決定,在繁殖期,特別是春、秋的自然分蜂期間,蜂群就會大量培育雄蜂,在寒冷的冬季間,如外界食物短缺,群內的雄蜂也會被驅趕出巢外而凍死。因此雄蜂也被稱為季節蜂,台灣因氣溫較高,有時冬天也常發現巢內有少數的雄蜂。
蜜蜂是完全變態昆蟲,蜂王、工蜂、雄蜂個體發育都要經過卵期、幼蟲期、蛹期、成蜂期4個階段,其經過日數如表:


野蜂飼育要點

        就蜂產品生產經濟效益而言,中國蜂雖然不如西洋蜂,且不易大量繁殖,但因能適應廣大山區環境,全年幾乎可不必餵飼,且抗胡蜂及病蟲害等優點,仍具有相當的利用潛力。中國蜂的飼養管理技術與意大利蜂基本相同,由於有些習性與義大利蜂不同,如完全以義大利蜂方式進行飼育管理,常容易造成分蜂、逃蜂、盜蜂或失王而工蜂產卵等情形,尤其自野外捕捉未經馴化的蜂群尤須注意,今就其飼育要點簡述如下:

一、收捕野生蜂
        自野外捕捉野生蜂群飼養馴化技術性較高,無經驗者不易捕捉,並易逃蜂,一般在早春季節蜂群容易分蜂,及夏秋之際因蜂勢、蜜源及面臨越冬環境改變,蜂群易遷巢,二時期為捕捉野外新蜂群的時機,野蜂利用煙燻,捕捉蜂王,將蜂群誘入透氣網、斗笠或蜂箱中,動作要輕巧,避免蜂群過度驚恐,以下午至傍晚間進行為佳,捕回之蜂群首先要檢查蜂王狀況,原巢脾依幼蟲、蛹、粉蜜片以割蜜刀切割並固定整理成規格巢片,並視群勢大小提供適當空間之蜂箱及巢片,置於僻靜陰暗處所,同時餵食糖蜜,如怕蜂王有逃蜂現象,必要時可關王籠、剪翅或於巢門口安置隔王板,待蜂勢穩定後再釋放蜂王或除去隔王板,檢視蜂群動作要輕細,以防止被干擾而逃蜂,弱群則以原巢飼育,待蜂勢強盛後再行換箱為宜。
如為初學者可購買已經被馴化飼養的蜂種,其野生性較弱,較能適應人為的干擾及管理,不易發生逃蜂,容易飼養成功。
二、蜂場選定
        中國蜂喜好棲息陰涼、安靜、隱蔽之所,蜂場考慮蜂群進出飛行開闊、方便管理,避免強風、多濕及被干擾,同一地點以放三至五群為原則,蜂箱距離不宜太接近,以免迷巢相互干擾,巢口可視環境條件適度調整,方便蜂群標記,蜂箱巢門宜南向,因中國蜂有向內扇風的特性,加上愛咬舊巢脾,會造成箱內潮濕污穢,滋生蠟蛾,不利蜂群繁殖,同時避開西洋蜂場或胡蜂出沒頻繁的地方,以免被盜或遭受攻擊。
三、蜂群管理
        檢查蜂群首要察看蜂王是否健在、產卵情形是否正常、幼蟲發育及粉蜜貯存情形,逐脾檢查並調整巢脾以利蜂王產卵及工蜂撫育,最後清潔箱底,如有弱群或失王群要採併箱處理,併群以劣王併優王、弱群併強群之原則,在傍晚或晚上進行,若有備用王台或蜂王可採用王籠間接誘入,以避免工蜂產卵或逃蜂,若飛逃要即時收捕,一般逃蜂蜂群會先在附近暫時集結,再度遠飛之後則難以追蹤,造成損失。
        因管理不良造成分蜂或蜂王產卵力低下使蜂群弱勢時,可引入新王或從強群抽調成熟蛹片補充蜂勢,若因群勢弱小而被盜蜂,則應暫時搬移蜂群至三公里以外地方,工蜂產卵時初期可導入強勢的老王,若已產卵多日蜂勢已弱,則應整群搬移至遠地將蜂全部抖除,視蜂數多寡來決定是否在原地重組蜂群,或由鄰近他群收留回巢之外勤蜂,原巢片可冰凍一天後讓蜂群清除再利用或直接淘汰。
        分蜂與逃蜂為飼養上需特別注意地方,分蜂主要發生在春繁的季節,此時蜂勢逐漸擴大,工蜂數量多,並產生王台,這時若工蜂採集不積極,白天大量群聚在巢門口時,即有分蜂的跡象,此階段在管理上要特別注意隨時檢查王台與割除雄蜂蛹,平時也應注意調整巢脾,空脾宜抽取保存,強群則可預留王台分箱另組新群。逃蜂原因主要為季節性環境及粉蜜源條件的變化造成,若加上干擾、藥害、失王、巢內污染或病蟲害發生則更易出現,因此在管理上應特別注意。
四、繁育蜂王
        中國蜂蜂王產卵能力較弱,不像義大利蜂容易培育成強群,因此優質產卵力強的蜂王是飼養成功關鍵之一,中國蜂春繁殖發生較早,如按一般義大利蜂常在採蜜(5~6月)以後陸續換王的方式稍嫌太遲,此時期雄蜂已老化數量也明顯減少,不易交尾成功,難培育出優質蜂王,在分蜂季節或蜂勢達到六、七片以上時應人工分群,將部份幼蟲、蛹、粉蜜片調離另組育王群,接上人工王台或處女王,新群留置原地,搬移舊王群讓部份外勤蜂飛回新群,新舊群重組蜂勢,以利新王群之建立。

養蜂必備條件

        養蜂用具簡稱蜂具,蜂具種類很多,按用途可分為蜂箱、巢礎、飼養管理用具、育王、蜂產品生產及採收機具等。

(一)蜂箱 : 是蜂群生活和儲存食物的固定場所,也是養蜂必備的基本用具,要求規格一致,堅固耐用、輕便、價格低廉,依其用途可分為飼育專用10框標準蜂箱(又稱郎氏蜂箱)及繼箱,材質一般為木質。授粉用1/2標準箱,材質有木質或防水硬紙板製作及育王用小型交尾箱等數種。
(二)巢礎 : 是供蜜蜂造巢脾的基礎,它是利用蜂蜡片,經巢礎機壓印成兩面凹凸正六角形巢房底的簿片,是模仿自然工蜂房規格而設計的,如沒有巢礎的利用,蜜蜂就不易築造出漂亮而完整的巢脾,依飼養的種類可分為西方蜂和中國蜂工蜂巢礎。
(三)飼養管理用具:
1.面網:通常採用黑色紗網,分為帶帽和不帶帽兩種,後者可套在帽子或笠帽上使用。
2.起刮刀:在管理中一種常用且多功能的刮刀,可用以撬開箱蓋、繼箱、巢脾、除贅脾、刮除蜂膠、清除箱底污物等的不銹鋼製品。
3.蜂帚:主要用於掃落巢脾的蜜蜂,形似毛刷,其上有兩三排刷毛及較長的握手柄。
4.噴煙器:鐵製,內用以燃燒木材或樹枝來燻煙驅趕蜜蜂用。
5.飼餵糖盤:用來盛裝糖漿供蜜蜂取食用,一般採用塑料,容量約一公升。
6.隔王板:主要在生產王漿時用來區隔王漿生產區及繁殖區之用,可防止蜂王越界進入王漿生產區,以金屬條隔王板最多,另有一種隔王板為專用於繼箱下方,來隔離雙王或上層繼箱採蜜用。
7.王籠:臨時貯存蜂王的籠具,也可用於誘入蜂王時用,通常採用塑料製或木質挖孔並釘上塑膠紗網,內可裝煉糖便利蜂王寄送之用,也有用鐵紗網作成網罩,作為在巢脾上扣王之用等種。
8.割蜜刀:採蜜時用以割除蜜脾封蓋蜡或平常割除雄蜂封蓋的專用工具。

蜂群檢查

        為瞭解蜂群內部活動及變化,以採取相應配合的有效管理措施,必須定期開箱檢查,一般每隔7~10天檢查一次,如在大泌蜜期前或自然分蜂繁殖時期,很容易產生王台時,至少3~5天應檢查一次,檢查項目包括:蜂王存在與否、有無王台發生、蜂王產卵及幼蟲圈大小、粉蜜貯存情形、病蟲害發生等,檢查時宜選擇天晴溫暖的上午進行,檢查時,養蜂者立於蜂箱一側,先輕輕掀取箱蓋,噴少許煙,使蜜蜂安靜,以起刮刀撬鬆巢脾,雙手提取巢脾逐片檢查,應盡量保持垂直,以避免花粉掉落或花蜜流出,當發現有王台發生時應加以除去,蜂群勢很強盛時不易檢視巢脾內情況時,可將巢脾上的蜜蜂抖落箱內,才能清礎確實地將王台清除,有時蜂量很多,找尋蜂王困難時,只有根據巢片上有無急造王台,或巢房內有蜂卵,表示有蜂王存在。

均等分群

        將一群的蜜蜂及子脾均分為二群,其方法為把原群在蜂箱左側移開,原位右側放一新蜂箱,再從原群中分出等量的子脾和蜜蜂放入,次日再介入一隻蜂王,如發現工蜂偏集時,只要把蜂少的一箱向另一箱靠攏些,如此飛入的工蜂就會增加,也可以從蜂多的群中抽一些蜜蜂補給新蜂群。

混合分群

        從幾個蜂群中抽出正在出房的封蓋子脾連蜂,集中在一箱內,組成新群,並介入新蜂王,最好能載到離5~6公里以外的地方,以防工蜂又回到原群。

合併蜂群

        把兩群或多個小群混合成一群的方法稱為合併蜂群,簡稱併群,當蜂群失王或蜂王老化產卵力弱,或大泌蜜期前,數個小群都可合併成大群,投入生產行列。合併蜂群時應將弱群併入強群,無王群併入有王群,選擇相鄰的蜂群進行合併,以防蜜蜂偏集,對已失王過久,巢內老蜂多,子脾少的蜂群可先補給1~2框未封蓋子脾,然後再合併,為了保證蜂王安全,可在合併時先將蜂王扣在巢脾上,待成功接受後再釋出。在春繁殖和大泌蜜期時,蜜蜂對"群味"敏感性較差,合併蜂群不會發生咬殺,可採直接合併。如在非泌蜜期欲合併蜂群時,可在併群之間放入一張報紙,待1~2天,氣味混合蜜蜂會咬破報紙,兩群自然合併,再把報紙移除。

搬移

        蜜蜂在一定的飛行範圍內對蜂巢位置的記憶能力很強,一旦將蜂箱搬到不遠的新位置時,外勤蜂仍會飛回原巢地方,故平時不得隨異搬移位置,如搬移距離在2.5公里以內,則應先將蜂群搬到相反方向3公里以外處,放置6~7天以後再搬到新的地方。如需在原蜂場做短距離的移動,應採取漸進移動方式為之,橫向搬移每天不超過一公尺,向後可達二公尺。如為採收蜂蜜或花粉作長距離轉地搬蜂時,可於傍晚外勤蜂全部回巢時,先將後方通氣窗打開,如有蜂膠附著時應先刮除,以利通氣,再以噴煙器將巢口的工蜂輕輕噴煙趕進巢箱內,隨即關緊巢門,再逐一搬上卡車,載到預先整理好的蜂場,在卸下蜂群,擺放妥當後,逐一打開巢門,並關好後通氣窗,次日早晨再檢視一遍,擺正巢箱,必要時逐一開箱檢查,扶正巢脾。

防止盜蜂

        盜蜂是指到別群去盜取蜂蜜,蜂場一旦發生盜蜂,由於二群工蜂相互咬殺,常使工蜂大量傷亡,蜂蜜也被盜光,有時甚至蜂王也會被圍死,造成蜂場很大的損失及管理上的困難,因此一旦發現盜蜂,應立即加以制止。盜蜂一般較常發生於晚秋蜜源缺少或春採蜜後貯蜜少時,有時白天太早餵糖水也會發生,被盜者往往是那些無王群、弱群、病群,為防止或減少被盜,弱群應加以調整巢脾、蜂勢或及時併群,平時應隨時保持蜂脾相稱或蜂多於脾,蜜源缺乏時要縮小巢門,白天開箱檢查時間儘量縮短,以防患盜蜂的發生。一旦發生被盜,應立即縮小巢門,使其只能容1~2隻工蜂進出,以利蜜蜂守衛,也可把被盜群移到別地方,原位放一空箱,內放二張空脾,使盜蜂無蜜可盜,當全場盜蜂難以制止,則應將被盜蜂群搬到別處。

蜂蜜生產技術

        蜂蜜是蜜蜂吸取植物的花蜜或昆蟲分泌的蜜露經釀造加工濃縮而成的黏稠狀蜜汁,生產的用具有:搖(離)蜜機、濾蜜器、割蜜刀、蜂帚、貯蜜容器等,生產程序可分為提取蜜脾及搖蜜。

1.提取蜜脾:在泌蜜期間,當巢內蜂蜜已貯滿即可進行採蜜工作,選擇晴天進行,打開箱蓋,先噴少許煙,以起刮刀撬鬆蜜脾後,雙手提取蜜脾,用手腕力突然抖動一、二下,使蜜蜂跌落箱內,隨即用蜂掃將餘留下的蜜蜂掃落,將蜜脾放入空箱內,蓋上濾布提到室內或蚊帳內搖蜜。

2.搖蜜:搖蜜前應事先將搖蜜機、濾蜜器安置好,搖蜜時,如有已封蓋蜜房應先以割蜜刀割開,將蜜脾對稱放入搖蜜機內,搖動力量不宜過猛,以使蜂蜜能分離出來為準,搖好後取出空脾割除王台或雄蜂蓋後,再放回蜂群內,採蜜間隔常視外界蜜源植物開花及進蜜情形而定,應儘可能延長採蜜時間,增加蜂蜜的成熟度,使蜂蜜含水量減少及增加香氣,唯目前蜂農大都以單箱養蜂方式採蜜,加上主要蜜期在春季,常有春雨,氣候不穩定,採蜜間隔時間不確定,有蜜即採,使蜂蜜含水量太高,貯存時易發酵變質,而影響品質。

3.蜂蜜處理及加工:一般採收的蜂蜜含水率都高於20%,未達國家甲級水分標準,長時間貯放容易發酵變質,因此必須加以濃縮脫水,濃縮方式有低溫真空濃縮、紅外線濃縮、冷凍除濕濃縮、熱風濃縮等數種,其中以低溫真空濃縮效率最高,處理量也最大,已有工廠可代工處理濃縮,然而各種方式濃縮溫度都不宜高於55℃,以免影響蜂蜜中的澱粉 值及羥甲基糠醛(HMF),蜂蜜國家標準如下: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